评论: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发展服务外包正当其时
来源:中国服务外包网 时间:2014-06-04
近年来,随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细化,以服务外包为代表的服务业跨国转移成为各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调整经济结构的新引擎。在我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成为促进服务贸易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转变的重要战略和重要途径。2008年至2013年,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规模年均增速超过50%。服务外包已成为国际经贸合作新热点和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新亮点,正在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服务外包体现着专业化分工,依托新技术进行服务交付,符合当前世界服务经济的发展趋势。从全球角度看,服务外包主要体现以下几种趋势。一是国际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但国际服务外包仍然快速增长。研究表明,从2010年的998亿美元增长至2013年的1685亿美元,年均增速19.1%。2014至2020年将保持15.8%的增速。二是国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为抢抓新一轮服务业跨国转移新机遇,全球70多个国家、地区均将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确立为重要举措,并不断加大政策促进力度。印度和中国的承接量约占国际服务外包市场60%。三是服务业务领域不断发展。服务外包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等三大领域。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和突破,服务外包在为更多的行业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知识流程外包中的金融和医药研发等高端业务领域不断发展。
我国从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起步,在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带动了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国服务外包企业24818家,共签订服务外包合同167424份,合同金额954.9亿美元,同比增长55.8%。二是就业规模稳步扩大。三是企业承接项目能力增强。2013年,我国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和国际竞争力都有显著提升。四是国际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既顺应了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也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一是服务外包是外贸增长的新亮点。2008至2013年,我国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从46.9亿美元增长至454.1亿美元,年均增速57.5%,高于同期货物贸易增速。二是服务外包是提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据测算,我国2013年服务外包产业总执行额约1.1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2%,服务业国内生产总值4.3%。2015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总执行额有望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进一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三是服务外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新渠道。截至2013年底,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吸纳大学生355.9万人,间接带动1700多万人就业。预计2014至2015年还将新增200多万名大学生就业,相当于毕业生总数的14%,已成为知识型人才就业的重要“容纳器”。
尽管在短期内我国服务外包将得到快速发展,但我们应客观、清醒地看到,我国服务外包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发展面临诸如利润下降和难以获得高端业务和大项目等严峻挑战。比如,公平、公正和透明营商环境亟待完善;企业综合成本上升将限制国际化进程的步伐;业务额迅速增长与人才匮乏的矛盾将制约服务外包的可持续发展等等。
从全球范围看,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仍在深化,以新兴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外包产业正成为国际经贸合作新热点,为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中的地位带来了机遇。进一步推动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健康稳步发展,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确立服务先行战略。将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确立为促进服务贸易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转变的重要战略。系统评估现有产业情况,科学确定重点支持的现代服务领域,研究制定服务外包长远规划。继续发挥示范城市产业聚集作用,鼓励在财税、金融和数据安全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形成比较优势突出、错位竞争发展的差异化产业格局。
二是不断完善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要通过建立企业信用记录和信用评价等方式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根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模式需要,加强数据安全和信息安全保护;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服务外包合同文本;规范经营行为和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三是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将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纳入多双边经贸合作机制,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给予资助。结合我国国际采购安排,建立国际服务外包大项目库,践行将外国供应商须向中国企业发包一定比例的服务外包业务作为大宗商品采购的条件。
四是加大财税政策。加快开展国家战略性服务外包项目出口补贴,对企业和从业人员专利注册、获得国际标准和资质认证给予资金支持;将出口免征增值税改为实行零税率;将苏州工业园区内享受的技术先进型企业所得税优惠试点政策推广至示范城市;将示范城市所享受的财税政策推广至全国。
五是提供政策性金融服务。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利用世贸组织对服务领域补贴纪律尚未形成的时机,借鉴发达经济体做法,发挥政策性金融带动商业性金融的杠杆作用,为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量身定制出口信贷融资产品,享受出口信贷优惠利率,提高贷款风险容忍度。
六是支持企业引进和健全内部专业培训。对企业引进和健全内部培训体系给予资助,提高员工参加企业内部培训的资助金额,重点加强企业的领导梯队建设,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服务外包体现着专业化分工,依托新技术进行服务交付,符合当前世界服务经济的发展趋势。从全球角度看,服务外包主要体现以下几种趋势。一是国际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但国际服务外包仍然快速增长。研究表明,从2010年的998亿美元增长至2013年的1685亿美元,年均增速19.1%。2014至2020年将保持15.8%的增速。二是国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为抢抓新一轮服务业跨国转移新机遇,全球70多个国家、地区均将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确立为重要举措,并不断加大政策促进力度。印度和中国的承接量约占国际服务外包市场60%。三是服务业务领域不断发展。服务外包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等三大领域。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和突破,服务外包在为更多的行业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知识流程外包中的金融和医药研发等高端业务领域不断发展。
我国从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起步,在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带动了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国服务外包企业24818家,共签订服务外包合同167424份,合同金额954.9亿美元,同比增长55.8%。二是就业规模稳步扩大。三是企业承接项目能力增强。2013年,我国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和国际竞争力都有显著提升。四是国际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既顺应了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也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一是服务外包是外贸增长的新亮点。2008至2013年,我国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从46.9亿美元增长至454.1亿美元,年均增速57.5%,高于同期货物贸易增速。二是服务外包是提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据测算,我国2013年服务外包产业总执行额约1.1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2%,服务业国内生产总值4.3%。2015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总执行额有望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进一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三是服务外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新渠道。截至2013年底,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吸纳大学生355.9万人,间接带动1700多万人就业。预计2014至2015年还将新增200多万名大学生就业,相当于毕业生总数的14%,已成为知识型人才就业的重要“容纳器”。
尽管在短期内我国服务外包将得到快速发展,但我们应客观、清醒地看到,我国服务外包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发展面临诸如利润下降和难以获得高端业务和大项目等严峻挑战。比如,公平、公正和透明营商环境亟待完善;企业综合成本上升将限制国际化进程的步伐;业务额迅速增长与人才匮乏的矛盾将制约服务外包的可持续发展等等。
从全球范围看,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仍在深化,以新兴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外包产业正成为国际经贸合作新热点,为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中的地位带来了机遇。进一步推动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健康稳步发展,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确立服务先行战略。将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确立为促进服务贸易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转变的重要战略。系统评估现有产业情况,科学确定重点支持的现代服务领域,研究制定服务外包长远规划。继续发挥示范城市产业聚集作用,鼓励在财税、金融和数据安全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形成比较优势突出、错位竞争发展的差异化产业格局。
二是不断完善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要通过建立企业信用记录和信用评价等方式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根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模式需要,加强数据安全和信息安全保护;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服务外包合同文本;规范经营行为和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三是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将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纳入多双边经贸合作机制,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给予资助。结合我国国际采购安排,建立国际服务外包大项目库,践行将外国供应商须向中国企业发包一定比例的服务外包业务作为大宗商品采购的条件。
四是加大财税政策。加快开展国家战略性服务外包项目出口补贴,对企业和从业人员专利注册、获得国际标准和资质认证给予资金支持;将出口免征增值税改为实行零税率;将苏州工业园区内享受的技术先进型企业所得税优惠试点政策推广至示范城市;将示范城市所享受的财税政策推广至全国。
五是提供政策性金融服务。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利用世贸组织对服务领域补贴纪律尚未形成的时机,借鉴发达经济体做法,发挥政策性金融带动商业性金融的杠杆作用,为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量身定制出口信贷融资产品,享受出口信贷优惠利率,提高贷款风险容忍度。
六是支持企业引进和健全内部专业培训。对企业引进和健全内部培训体系给予资助,提高员工参加企业内部培训的资助金额,重点加强企业的领导梯队建设,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