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创建科技创新示范区,海珠区如何加快创新发展?今天,海珠区将召开创新发展大会,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
大会发布了海珠区创新驱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纲要,覆盖研发经费和孵化器面积倍增计划、“双百企业”计划、传统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龙头企业创新带动计划等关键领域及环节,为海珠区营造创新发展政策“洼地”。未来三年,海珠区创新发展将呈现哪些趋势和特征?本报特作解读。
焦点一实施“双百企业”扶持计划
今天,海珠区在创新发展大会发布了《海珠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年行动计划纲要(2015-2017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纲要”)。该纲要与另外9个配套文件形成创新发展政策体系,为海珠区未来3年推动区域创新打出一套“组合拳”。
未来3年,海珠在科创平台、科技金融、创新主体、创新人才以及知识产权运用上多有着墨,区级财政投入不低于7亿元支持科技创新,2017年区本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3.03亿元,R&D投入占区GDP3.3%,高出广州市R&D占GDP2.7%的目标。
强化琶洲龙头引领作用最受关注。海珠区正在抢占“互联网+”风口,在腾讯、阿里、复星、国美、苏宁等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下,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未来有望成为广州新经济发展引擎。琶洲已经形成新产业“虹吸效应”,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不断聚集,可以预计在龙头引领下,海珠区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步伐加快。
突出企业主体作用是实现创新的发力点。未来3年,海珠区要实施“双百企业”计划,即“百家高成长性中小微企业加速计划”和“百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双百企业”可优先获得项目申报和补助专项资金。目前已有34家企业入选高成长性中小微企业,预计2017年海珠高新技术企业将达到116家。
焦点二解决科技与金融融合“痛点”
科技和金融如何深度融合,一直是政府和科技企业关注焦点。广州对解决融合“痛点”有所探索。去年,广州创投引导基金出资1.8亿元成立4支子基金,引来超15亿元规模的创投资金落户。
海珠拿出实招来“解痛活血”,区财政将设立5000万元科技与金融结合专项资金,用于引导基金、风险补偿、融资补助、贷款贴息等。同时也要撬动市场力量参与,比如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科技创业天使投资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科技产业投资基金。
此外,海珠区还将探索设立创新发展投资引导基金,以市场运作的形式,为在孵企业和项目提供融资渠道,扶持种子期、初创期和加速期创新型企业发展,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
除了设立和引导专项资金外,海珠区还将尝试科技产品金融化试点,支持商业银行在区内设立科技支行,引导银行机构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融资租赁等新型融资产品。
设立海珠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则是另一个亮点。该中心将提供“一站式”科技金融服务,引导多种形式的民间资本落户海珠,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焦点三科技园区和孵化器达到100万平方米
实施创新驱动,大大小小的科技园区和孵化器是主战场。当年海珠区孵化器面积为22.68万平方米,三年行动计划纲要明确提出,3年内实现科技创新园区和孵化器总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的目标。
海珠区以释放闲置或低效使用物业为抓手,解决新增孵化器建设空间不足难题。“三旧改造”、“退二进三”和“微改造”正在海珠区铺开,近期上马的中国海运与启迪控股合作的城安围船厂项目、粤科金融集团运营的X3-SPACE项目便是体现。
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才能让孵化器走向市场化运营,未来海珠区将围绕区产业发展需求、针对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构建“苗圃-孵化-加速”和毕业企业承接全链条的科技孵化育成体系。
焦点四建设知识产权制度促进成果转化
健全知识产权制度,也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发力点。
海珠区内密集分布着大量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企业,是广州名副其实的“创新岛”。近年来,海珠知识产权申请量显著增加。2013年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3000件大关,2014年3298件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占申请总量的36%,在全市各区县中居前4名。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1%,在全市各区县中名列前三。
当前,区内有不少企业已经组建技术创新联盟、知识产权联盟等产业联盟,未来海珠区还要引进和培育知识产权评估交易、质押融资等相关服务机构,推进知识产权与金融相结合,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水平。
知识产权要推动科技创新,必须实现成果落地和转化。海珠区在三年行动计划纲要中提出,落实广州市政府关于促进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各项政策,发挥科技计划项目的导向作用,加大对以产业化应用为目标导向的研究项目的支持力度,支持区内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同时,海珠区未来还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市场化为导向的研发合作,促进创新成果的专利化,设立专项资金,推动专利孵化园区建设,积极扶持科研成果的就地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