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开闸之际,各地纷纷重奖科创企业。毫无疑问,科技将成为一座城市最核心的竞争力。
那么,有没有一个指标能够衡量各大城市的科创实力呢?
有的。
那就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这个指标比研发投入(R&B经费)和专利数据更直接,也比独角兽企业数量更全面。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
根据第一财经记者林小昭统计的2018年各大城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发现一个有趣的结论,东莞、苏州两个地级市的高新企业均已超过5000家,横扫包括杭州、武汉、成都在内的所有二线城市。
通过检索公开信息还发现, 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高新企业数量分别约为2.5万家、9206家、1.1万家、1.44万家,再次彰显一线城市的雄厚家底,这令所有二线城市望尘莫及。
全部统计结果如下:
编者注:北上广深数据来自对统计局官网和公开报道的检索,其他城市数据来自第一财经的报道。
细看这个表格,信息量不小,我们主要解读一下广州、东莞、苏州、佛山、中山、珠海等城市。
01.
广州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
近年来,广州的科创数据被自媒体黑得不像话,一会是“广深之争”,一会又是“广杭之争”,让人为广州捏了一把汗。但这一次,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可以说为广州正名了。
根据人民网的报道,2018年广州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0家,总数突破1.1万家,稳居全国第三。
不仅如此,2018年广州市有21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省获奖项目的47%,其中7项(全省共9项)由广州市单位或个人牵头完成。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广州多的只有北京和深圳,分别达到2.5万家和1.44万家。广州的数量超过上海,相当于2个苏州、2.8个杭州、3.6个成都。无论风云变幻,你大哥终究还是你大哥,广州的底子不容置疑啊。
写到这里,估计会有杠精会问为什么广州没有阿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呢?为什么广州没有杭州那么多独角兽呢?
面对这两个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我尝试着回答一下。
首先,阿里、腾讯这个量级的巨头,全国也只有两个啊,同样的问题你也可以问北京上海啊。更何况,撑起腾讯半壁江山的微信大本营自始至终都在广州,谁能说广州没有互联网?
其次,这是广州作为一个千年商都独有的城市气质,那就是“底厚而塔不尖”。
毫无疑问,广州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拥有完整产业门类的城市之一,从传统制造业到商贸服务,再到金融、互联网、生物科技、智能制造、新能源等各个新兴行业,广州都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只是缺少塔尖巨头。
比如,在汽车行业,广州有广汽这个业绩亮眼的大企业,但与上汽、一汽、东风等行业翘楚相比,仍不能并驾齐驱。
在互联网行业,广州有网易、欢聚时代、唯品会、UC、酷狗、多益等闷声赚钱的实力牌,但都没有在各自领域做到第一名,也缺乏BATJ那种天下睥睨天下的气势。
在工信部发布的《2018年我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榜单》中,广东省内共有14家互联网企业上榜,深圳有8家,广州有5家,还有一个是来自珠海的金山软件。值得一提的是,在广东省的的前六名中,有4个来自广州,而深圳只有1个。
在制造业领域,广州有金发科技、立白、欧派、珠江啤酒、浪奇等知名度颇高的品牌,但总体规模仍然不够大,离世界500强的门槛还有较大距离。
在生物科技领域,广州有达安基因这个市值超百亿的上市公司,但论知名度,却不如比它后上市的华大基因。
在智能制造领域,广州也有亿航无人机、极飞科技等表现不俗的科技公司,但和同行业的大疆科技相比,知名度也略显不足。
在房地产领域,广州曾是粤派房企的发源地,拥有保利地产、富力、越秀地产、雅居乐、香江、时代等大一批知名房地产企业,但和碧桂园、万科、融创这些行业弄潮儿相比,又显得锐气不足。
坦白讲,广州这座城市,家底雄厚,从来都不缺实力雄厚的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缺的是第一名。广州从来不缺优等生,缺的只是超级学霸。广州也从来不缺精益求精的商业精神,缺的只是追求卓越的王者气象。
所以,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广州的城市气质,那就是“底厚而塔不尖”,相比而言,杭州可能要用“塔尖而底不厚”来形容了,虽然知名企业众多,但论产业门类、经济总量、城市功能,还和广州有很大差距。
02.
东莞和苏州,则狠狠地甩开了其他二线城市。
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5798家、5416家,横扫除广州之外的所有省会城市,作为两个缺乏科教资源、缺乏机场的地级市,东莞和苏州能有如此的创造力,令人惊叹。
我估计,这和两座城市的产业结构有很大关系,二者都是出口导向型的城市,这决定了它们的产品必须具备国际竞争力,而要具备国际竞争力,产品就必须有创新力。其次,二者都在电子信息方面有着深厚的产业基础,而电子信息又是申报高新技术产业的大户。
相比苏州,东莞还有一个优势是,充分享受到深圳的高端产业外溢,近年来在全球通信技术、智能手机、无人机领域等占有一席之地,其高新技术企业众多,也就不足为怪了。
相比而言,杭州和南京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就没有那么明显,也缺乏上海、深圳这种一线城市的高新产业导入。杭州在阿里巴巴崛起之前,实际上是一个以传统制造业、商贸、旅游为主导的城市,其在电子信息产业上的基础未必有苏州和东莞深厚。
不过,苏州和东莞的基础设施和其经济实力一直不相匹配。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市长就发出了两个“恳请”:一是恳请把苏州北站打造为长三角国家级高铁枢纽,二是恳请支持规划建设苏州机场。
除了苏州和东莞,佛山和中山两个珠三角地级市也惊艳了一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都位居前15名,超过大部分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显示这两座产业强市的功底。在未来冲击科创板上,值得看好。
另外,珠海的高新企业企业也达到了1900家,超过宁波、济南、厦门、郑州等大城市。要知道,珠海只是一个人口不到200万、GDP不到3000亿的小城市,说明,珠海虽小,但含金量不低。
03.
在东莞、苏州、天津三城之后,目前4000~5000家的城市尚缺,有多达6个城市位列3000家到4000家之间,分别是杭州、佛山、武汉、成都、南京和青岛。
杭州去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948.4亿元,新认定(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59家,按365天计算,相当于每天新增2.9家。
成都去年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2%,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2件,增长15.8%,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0家。
据第一财经报道,目前已有多个强二线城市纷纷出台了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杭州去年5月实施了《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这是杭州市级首次对国高企实行资金奖励,补助金额最高可达60万元。
根据“行动计划”,到2020年,杭州的国高企要达到5688家,力争达到6000家。2018~2020年期间,杭州重点布局建设的研发机构每年新增200家以上,总数达到2000家以上。
武汉日前发布的消息显示,该市将借鉴深圳、广州、杭州经验,立足武汉实际,出台《武汉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2019-2021)行动计划》,将会对相关企业进行更大力度的扶持。根据计划,到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6000家。
佛山去年10月公布的三年行动计划显示,将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持续壮大。到2020年,佛山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将努力达到5000家。
毫无疑问,科创板将成为中国城市竞争的新赛道,中国区域经济的力量格局可能会深度调整。据悉,在刚公布不久的科创板首批名单,9家企业,南方占据8席,北方仅占1席。
写到这里,还有一点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还不能划等号,所以数量多不代表质量高。但无论如何,先把数量做起来是第一步,没有数量何谈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