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服务贸易与服务外包行业协会是广东省科技厅认定的第十四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点。2020年,共登记1189项,成交额295.78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293.6亿元。
2月24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
2020年全国技术合同交易数据,
北京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以6316.16亿元蝉联全国第一;
广州为2256.53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仅次于北京,
位居第二;
上海为1815.27亿元,排名第三。
技术合同成交额是衡量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指标。广州技术合同成交额在“十三五”时期大幅增长近7倍。其中,2017年成交额357.51亿元,仅排名全国第九,低于深圳;2018年成交额719.38亿元,同比增长逾一倍;2019年成交额1273.3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7%,保持全省首位,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二;2020年再度同比增长了77%,历史性突破2000亿元,跃居全国城市第二。
广州技术合同认定成交额逐年增长
成效凸显!“小”合同折射“大”创新
合同成交数据实现飞跃与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近年,广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科技创新强市”的战略目标,锚定“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的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整体科技实力得到大幅提升,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持续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不断健全,技术市场发展提速,科技成果资本化和产业化亮点纷呈。
创新资源集聚效应显著
广州全力打造“1+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推动各类优质创新资源高效聚集,不断累加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动能,实现新技术革命和技术互联互通,激发实体经济参与技术交易的活力,科技创新对外辐射能力和吸收能力均持续增强。
2020年广州地区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2089.09亿元,同比增长70.57%;同时,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1633.09亿元,同比增长82.30%,首次超越了深圳。
重点区域规划发展显成效
广州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科学城为极点,以“一区三城”为主阵地,打造链接全市科技创新关键节点的科技创新轴,构建承载广州创新发展引擎的主脉络。
目前南沙科学城已被省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广州科学城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智造中心”,中新广州知识城上升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天河智慧城获批为省级高新区。
2020年,天河区、黄埔区、越秀区、海珠区、南沙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超百亿,其中,天河区、黄埔区分别为735.42亿元和618.48亿元位列全市前两位,南沙区成交额同比增长135%。
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凸显
广州营商环境3.0改革不断深化,为企业投资经营活动有效节省办理时间、精简办理流程和降低运营成本,企业创新活动得以大幅松绑。同时保障落实技术交易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中小企业等政策措施,企业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竞争力提升。
2020年,广州企业继续保持技术市场主体的地位,企业主导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055.93亿元,占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的91.11%,同比大幅增长72.06%。
高校院所科技创新活力持续提升
按照科技部等九部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的部署,广州有序组织建设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成果转移转化试点,支持探索建立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机制和模式,推动高校院所发挥人才资源和科研基础条件等优势,进一步释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力,提高科技成果的源头供给能力,有力支撑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原动力。
2020年,广州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主导的技术交易活动大幅增加,其中成交的技术合同7408项、同比增长87.17%,技术合同成交额169.75亿元、同比增长139.36%。
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态势迅猛
广州科技创新产业格局不断优化提升,加大以IAB、NEM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
2020年,电子信息、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专业领域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超百亿。其中,电子信息领域成交额为660.24亿元位于首位。
跨境技术交易优势日渐凸显
广州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相结合,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双向开放和流动,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跨国技术交易活动日益频繁。
一是各类创新主体积极引进国际科技创新资源,2020年广州地区从境外引进的技术合同成交额147.6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9倍。二是推动广州科技能力的推广和扩散,面向 “一带一路”沿线、东亚周边国家和地区,重点在智慧城市建设、电子信息、智慧交通等高新技术领域提供科技创新服务。
2020年广州地区输出境外的技术合同成交额266.31亿元,同比增长107.91%。
精准施策!“一纸合同”串起科技成果转化链条
广州遵循科技创新发展规律,针对不同创新主体,因“企(院、校)”施策,突出技术市场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从高校院所成果源头供给、企业后端应用、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发力,已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体系。技术合同成交额作为衡量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的重要指标,随之跃上新台阶。
逐步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
陆续出台了《广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18-2020年)》《关于加强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广州市市属事业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核算及分配工作指引(试行)》等政策措施,在新修订的《广州市科技创新条例》把成果转化相关内容纳入,推动成果转化具体的、有效的政策措施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予以固化,鼓励探索突破职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引导和规范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有序开展。同时,确保技术合同登记后可享受的增值税和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政策得到落实,有效提升技术交易及合同登记的积极性。
全力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坚持政府引导,以市场为主体,积极推进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构建科技成果转化良好生态。支持广州现代产业研究院等20多家单位开展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目前广州共有国家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12家,国家创新驿站1个,省科技服务业百强企业(机构)58家,占全省的53.7%。已建成3100多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形成了由科学研究平台、技术研发平台,创新孵化平台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组成的多层次、宽领域创新平台服务体系。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总量达到63家,为全省第一。全市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405家、众创空间294家。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共同支持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已汇集了具有转化意向的发明专利1.1万余项、科技成果6000余项。推动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10家单位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建设。广东省科学院、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获批国家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市、天河区共同支持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环华工)建设,已投入运营,同时环中大、环大学城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也正在积极推动启动建设。搭建技术合同登记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共有一级登记点3个,二级登记点15个,省级登记点6个,登记服务全面覆盖高校、科研机构和各行各业。
完善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设立了总规模50亿元的广州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印发《广州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截至目前,共10只子基金落地运营,实际到位的子基金规模超过33.98亿元,引导基金实缴出资共7.3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出资共26.66亿元,引导基金资金放大倍数3.64倍;已投资项目19个,投资金额6.04亿元(其中广州地区项目6个,投资金额0.86亿元);起步100亿元规模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成功落户广州;同时,正在探索实施“天使直投+天使母基金”的天使投资“组合拳”。
全面加强工作联动
一是将技术合同登记工作逐步延伸到科技创新的各个领域,与科技项目申报、高企认定、研发费加计扣除等工作形成有效联动,推动技术合同工作成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活动日常管理的重要抓手。
二是统筹各区及相关部门,共同开展系统分析谋划,为重点企业提供精准对接服务。
三是加强与大型国企和高水平研究机构的联动,重点推动电子信息、现代交通、路桥建设、电力、能源等行业的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数据纳统。
四是借力各类活动活化推动成果转化方式,成功举办六届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充分发挥“线上线下展会+创交会网站+20个常态化成果转化基地”的作用,成果转化落地金额累计80.36亿元;承办第五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广东·广州赛区),建立常态化的“揭榜制”需求对接服务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五是加强宣讲培训,提高全社会对技术合同政策的知晓度和认知度,2020年共开展线上线下各类科技政策宣讲活动近30场,覆盖全市院校、企业人员超过5000人次;2020年培训技术经纪人超过1800人次,着力提升广州技术经纪人从业水平。
案例链接
01
华南理工大学李远清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脑机协同技术”,以作价入股的形式与科大讯飞旗下全资子公司讯飞云创,合办广州华南脑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实现意识检测与辅助诊断脑机交互系统等技术产品化,促进人工智能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融合,作价出资金额达到3676.87万元。瞿金平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 “基于拉伸流变的高分子材料塑化输运方法及设备”,以2019.54万元的价格实现成果转化。胡健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芳纶纸相关技术”,以作价入股的形式与中车集团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设立合资公司,相关技术作价出资金额达到6684.09万元。王磊团队的研究成果“电子纸用氧化物TFT技术”,以作价入股的形式,增资入股广东永晟华显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相关技术作价出资金额达到4966.5091万元。
02
中山大学林东昕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 “piRNA-54265在结直肠癌的诊治和预后评价方面的应用”,以2500万元的价格转至广州明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研发结直肠癌早期诊治试剂盒提供核心关键技术。刘奕志教授团队“羊毛甾醇前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系列成果转化金额达到13.8亿元,为广州润尔眼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白内障药物研发提供核心关键
03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丁克研究员团队的研究成果“克服Gleevec临床耐药的新型抗白血病1.1类新药D824”、“化学1.1类新药120067的合作开发”和“抗结核菌1.1类新药TB47的研究”,分别以3500万元、5000万元和2000万元的价格实现成果转化。吴东海研究员团队的研究成果“用于诱导白色脂肪组织褐变的化合物和方法”,以1008.62万元的价格实现成果转化。胡文辉研究员团队的研究成果“用于抗变异流感病毒的新型环烷胺类化合物”,以1000万元的价格实现成果转化。
04
生物岛实验室廖矿标研究员团队的研究成果“自动化合作”技术,以6500万元的价格实现成果转化。该技术将自动化及微定量技术应用于化学合成的局部或全过程,极大提高了化学合成工艺路线优化的效率,并大大降低了相关成本,技术在化学制药及化学工业领域具有巨大应用前景。
技术合同成交额是指地区技术合同登记机构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交易总额。其中,国内技术合同以卖方在机构注册所在地进行登记,涉外的技术合同由国内交易方在机构所在地进行登记。
输出技术成交额是指全国技术合同登记系统中,地区所有卖方合同成交总额。
输入技术成交额是指全国技术合同登记系统中,地区所有买方合同成交总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