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上半年经济增速领跑一线城市
来源: 时间:2021-08-06

近日,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发布,广州新增两家世界500强企业。

在全球疫情的影响下,市场主体发展逆势上扬,传递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和韧劲。

伴随着全国四大一线城市及部分重点城市上半年经济数据陆续发布,广州经济在全国的区域经济版图中呈现出新的亮点,也取得了新的成效。

总量方面,上半年广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万亿元,仅次于上海、北京和深圳,稳居一线城市。增速方面,GDP同比增长13.7%,两年平均增长5.2%;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26.5%,两年平均增速13.3%,两项增速均领跑一线城市。

这份半年成绩单来之不易:一方面,上半年经济活动本应最活跃的五六月,广州经受了疫情冲击,还是保持住可观的经济增幅;另一方面,落实“快、严、实、狠”硬措施,广州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工业、服务业并未停滞,有效对冲了疫情影响。

面向“十四五”,奋力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发展态势中跑出高质量和新气象,广州正以工作实效,为全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广州努力广州贡献。


经济总量和质量实现双优

重庆近年来的发展十分亮眼,伴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铺开,重庆搭上经济增长的快车。

2020年穗渝之间的GDP差距不到17亿,但从双城交出今年上半年成绩单来看,双方在稳步增长同时,广州与重庆差距拉开至近200亿元。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的广州,经历今年6月疫情防控硬仗,经济发展依然展现出强大的韧劲。

新登记市场主体36.02万户,增长60.7%。在库和新增入库“四上”企业数均居全省第一。在抓重点项目扩投资方面,持续实施“攻城拔寨”行动,777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4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56.8%……上半年,广州聚力推动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以精准政策措施对冲疫情影响,推动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除了经济总量,从综合实力和经济质量来看,广州不仅稳居一线城市之列,还是省会城市里属于“独一档”的存在。广州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比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二的成都高出3400亿元。

城市GDP衡量的是一座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而通过人均GDP可更能清晰体现当地居民的富裕水平和城市的发达程度。

广州常住人口1867万人,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3102亿元,半年人均GDP达到7万元左右。去年,广州人均GDP为13.39万元,为全省第三,今年全年人均GDP有望进一步攀升。

居民的收入可以进一步佐证城市经济水平。上半年,广州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610元,同比增长12.7%,两年平均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37元,增长16.0%,两年平均增长10%,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呈现出经济总量和运行质量双优的态势。

重大项目建设牵引稳增长

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阶段,让经济早日回归正轨,成为全国城市的共同诉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三驾马车”之一,重大项目投资对经济发展依然十分重要。

为此,上海平均用力、多线并进,工业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相当;深圳发力基础设施建设,在非房地产开发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两年平均增速为6.2%;成都则是民生领域投资增幅最大,公共服务投资增长41.3%。

相比全国重点城市,广州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幅更高。驱动投资建设的引擎动力,便是2020年以来广州全市推行的城市更新。上半年,广州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盘活存量用地空间18平方公里,新增配套公共服务设施78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65万平方米。

腾笼方可换鸟,筑巢才能引凤。轰轰烈烈的城市更新打好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一批又一批重大项目纷至沓来,为城市发展创造了活力源。

上半年,随着轨道交通十八号线工程、沙步旧村改造项目安置一期、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等重大项目持续推进,全市完成投资额超10亿元的项目有83个,比上年同期增加28个,合计完成投资额超过1500亿元,占全市投资总额的比重近四成。

重“量”的同时更重“质”。广州上半年启动的大项目中,金融城起步区首座220千伏变电站实现投产;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铿锵落地;中新广州知识城北部湾区半导体产业园补全产业链条……

从交通枢纽到民生设施,从产业“新星”到全球龙头,建设引擎的“轰鸣声”在城市四处响起。以重点项目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广州今年来形成了“竣工一批、在建一批、新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重大项目滚动发展格局。

从数据上看,在重点项目的带动下,广州固定资产投资在上年同期低基数的基础上,呈现快速恢复性增长——2月、3月、4月和5月,同比累计增速都超过30%。

随着稳投资政策持续发力,广州“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一批重大工程项目陆续推进,将进一步夯实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座。

数字经济激发城市新动能

“高技术”一词,在全国重点城市经济半年报中屡见不鲜。

北京,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长75.0%;深圳,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两年平均增长21.7%;重庆,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高于工业投资增速12.0个百分点;成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7.2%。

从一线城市和部分省会城市数据看,将重金投在技术、先进制造业领域,抢占新兴产业赛道,已是当下城市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共识。

数据显示,上半年,广州3+5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4082.84亿元,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达33.9%。拥有庞大经济体量的广州,经济增长超过1/3的动力来自新动能,这是非常可贵的。

上半年,广州工业投资中的技术改造投资增长40.1%,在提升工业技术方面投入更大力度。对于长周期、高成本的工业来说,这是一场赢在未来的投资——短期内或许未有立竿见影的成效,却能厚植实体经济发展之基。

面向“十四五”,广州提出将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作为战略引擎之一,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数产融合标杆城市。

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项目正式动工、粤芯冲击更高工艺芯片制造,中高端产业持续发力;腾讯、小米等23家龙头企业在琶洲西区建设总部项目,华为落户白云区建设广州研发中心,互联网巨头入局打开发展想象空间……

搭乘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的东风,基础更稳、产业更优、动能更强。作为省会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广州的发展不仅着眼自身,其要肩负好“老大哥”的重任,带动周边城市群共同发展。

毗邻广州的东莞市上半年GDP首次突破5000亿元。当地的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装备增加值均在25%左右,与广州类似,显示出新动能的良好势头。东莞存在的“缺芯”问题,也将在广州频频布局芯片产业的基础上得以缓解。

目前,通过项目引进,广州带领周边城市致力打造大湾区芯片生产的“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全产业链闭环。在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的背后,有广、深两个2万亿级城市的支撑,将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完善。

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头部城市数量的多少,虽不能客观反映出一个城市群的整体实力,但可以看出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的大小。头部城市越强,城市群潜力就越大,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广州正引领着周边城市共同携手奋进。

消费出口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2010年,住建部提出建设的首批国家中心城市,恰恰也是这五城。两次,广州都作为唯一非直辖市跻身其中。

无论是国家中心城市,还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都彰显了一座城市的强大战略链接能力,以及衔接资源要素的配置枢纽角色。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城市,广州的底气在哪里?

答案就在经济数据中。尽管经受了5、6月份的疫情影响,广州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依然达5034.48亿元,同比增长19.0%,两年平均增长3.3%。这说明,全市消费总体上仍保持接近20%的增长。

广州北京路与北京王府井、天津金街、上海南京路、沈阳中街、武汉江汉路一道,被商务部日前确认为第二批“全国示范步行街”。这些街道是各自城市享誉国内外的地标。它们也都是消费胜地。上半年,北京路营业额达78.8亿元,同比增长1.24倍。

内需加快释放,外贸也在提升。

今年是中欧班列开行十周年,也是广州中欧班列开行五周年。疫情影响下,海运、空运受阻,出口订单持续增长。中欧班列给了全球供应链第三种解决方案,对解决应急订单的需求起了明显作用,保障了供应链的不间断。

错综复杂的疫情形势下,以中欧班列为代表的交通设施,为“广货”出海保驾护航。数据显示,广州上半年商品进口、出口总值同比增速比一季度均有提高,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超40%,显现出不断优化的出口结构。

如今,国家的“任务书”已经下达,广州从“千年商都”迈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老城市持续焕发新活力。

随着广州在全球城市格局中的“显示度”不断提升,一座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国际大都市正奔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