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4G已经成为运营商重塑ICT产业地位和战略影响力的关键点:比如4G的高速率解决了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接入瓶颈,4G的低时延解决了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即时响应需求,4G的高价格弹性指数给运营商的市场策略带来了更灵活的腾挪空间……如此等等。因此,如果要说4G发展的好坏事关运营商的未来,恐怕也不会有太多人反对。
然而,客户是怎么看4G的呢?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手机腾讯网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尽管有65.6%的受访者认为目前的网络不能满足自己的上网要求,但却有59.7%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并不期待升级4G。
这似乎是一个天大的矛盾,而这个矛盾也隐约点出了运营商当前4G发展的机遇与隐忧:4G市场规模无限大,市场前景也无限美好,但4G的发展策略却再也不能用老办法、老手段了。
为了发展4G,我们试过以价换量,但如果“价变没有大于量变”,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量收不匹配;我们也试过通过新增4G终端拉动,但如果客户的行为习惯没有改变,4G手机主要用途继续用来打电话,就无异于杀鸡用牛刀;我们也试过通过应用软件推动或流量免费体验营销,但无奈客户兴趣不高,体验期结束马上就回归平常。这么多与期望不符的现象,问题出在哪儿了呢?
笔者以为,问题关键不在于4G流量经营是否足够深入,也不在于4G当前覆盖足不足、信号够不够稳定,主要还是在于有没有打破客户的心理账户。
4G也罢,流量经营也罢,我们的想法都是试图通过4G网络的高速特性换得客户额外的通信费用支出,(这个额外的支出是以流量费的方式展现的),但对于客户而言,却有一个坚定的想法:管你是4G网络还是2/3G网络,管你是经营话音还是经营流量,我关心的都是每个月向移动公司交多少钱,钱多我就郁闷,钱少我就开心。因为客户的心中存在一个关于通信费的心理账户,这个心理账户的预期支出基本保持稳定,不以2/3/4G网络而改变。
于是,我们遇到了最尴尬的一幕:客户是升级到4G手机了,但出于对流量费用的恐惧关闭4G功能的有之,坚决不办理4G套餐的也有之;或者客户的流量费是涨了,但客户的话音费用支出却降了,客户ARPU值迟迟没有出现期待中的提升,即流量费的增量仅仅弥补了话音费用的流失量,这种情况下,我们做的大量工作无异于将左口袋的钱装入了右口袋。如果是这样,那我们还做4G干嘛,是不是我们的大量工作都做了无用功?
所以,只有打破客户的心理账户,客户才有可能升级为4G,升级为4G的客户也才有可能贡献更高的ARPU值。对了,简单而郑重的介绍一下“心理账户”这个名词:心理账户(mentalaccounting),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查德·塞勒(RichardThaler)提出的概念。心理帐户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消费者心理帐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那么,心理账户该如何打破呢?笔者抛砖引玉,这儿只介绍3种常见的方法。
冲动消费法
我们不妨从一个类比入手。为什么客户去吃顿饭的时候多花200块也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而4G流量包每个月比平常多20块就是问题了?因为客户的心理账户在起作用,他觉得通信费就应该是100块钱每个月,因为他会想到通信费是每个月都要付费,如果一个月多20元,那么一年12个月就要多240元,10年就是2400元如此等等。因此,这就告诉我们打破心理账户的办法之一:让客户把通信费从固定支出变成弹性支出,即找到客户的冲动时刻通过4G叠加包拉高arpu。
成本转嫁法
我们再从一个类比入手,不考虑道德的范畴,试问众读者朋友,大家是花自己的钱更大胆还是花别人的钱更大胆呢?结果不言而喻,所以我们要给客户创造若干“花别人的钱”的感觉和机制。如可以通过通信账户与理财账户的关联,以理财账户的收益冲抵通信账户的费用,让客户变相感觉到通信费用是赠送的。对于集团客户,可以大力推动集团“流量池”和流量统付,让客户感觉到是集体埋单。对于家庭和聚类客户要推动4G流量共享和赠送机制,三大运营商最近推出的“流量币”计划就应该以此思想为设计核心。
3、增值法
本质上来说,要想让客户有付费的意愿,必须让客户先赚到钱,或者让客户意识到因为投入4G网络或流量的成本所以赚到了更多的钱----比如出租车司机更希望在4G网络下用打车软件。这也就需要我们找到更多真正能给分类客户带来价值的应用软件。特别是,我们在宣传4G业务的时候,不应该停留在只宣传“快”的层面,更应该强调4G网络的“快”能给客户带来什么价值和收益。也即:4G流量增加的本质一定是让流量变成生产工具,而非仅仅是娱乐工具。